1.环境知觉是人们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的过程,是环境刺激与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认知是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它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识记再现的一种形态,当人们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的时候,觉得熟悉,仍能认识,经过进一步分析思考后能够做出知觉判断。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涉及环境认知的是:
A.老杨是生活在一座超大城市的老居民,经常在没有地图导航的情况下从城市北边开车到南边去爬山
B.小周是建筑设计师,认为红砖建筑直接暴露建筑材料是“纯粹”的表现,但小李却认为建筑物不加装修,外观蹩脚
C.小朱平时喜欢观看介绍风景名胜的纪录片,特别是关于九寨沟的反复看了好多遍。当她第一次去九寨沟看到那些美景时,一种强烈的熟悉感涌上心头
D.小王是专业的地图测绘员,工作时开着装有摄像头和激光雷达的测绘车,对所到之处的街景进行测绘后获得测绘数据,最终形成一份高精度的数字化地图
【答案】A
【解析】定义强调:环境知觉:“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环境刺激与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
环境认知:“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觉得熟悉,仍能认识,经过进一步分析思考后能够做出知觉判断”。
A项:老杨是一座超大城市的老居民,经常在没有地图导航的情况下从北边开车到南边去爬山,符合“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觉得熟悉,仍能认识,经过进一步分析能做出知觉判断”,符合“环境认知”定义,当选;
B项:小周是建筑设计师,认为红砖建筑应该暴露建筑材料,但小李却认为建筑物不加装修,外观蹩脚,小周和小李对于建筑物是否加装修都有自己的看法,符合“在环境外观感觉的基础上”、“对地理环境的整体认识和综合解释”、“环境刺激与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相互作用”,符合“环境知觉”定义,不符合“环境认知”定义,排除;
C项:小朱看了很多遍九寨沟的纪录片,当她第一次去九寨沟看到那些美景时,觉得很熟悉,只能说明因为之前总是看九寨沟的纪录片,这一次身临其境了觉得很熟悉,但并没有提到熟悉了之后进一步分析做出知觉判断,不符合“经过进一步分析能做出知觉判断”,不符合“环境认知”定义,排除;
D项:小王对所到之处的街景进行测绘后获得测绘数据,最终形成数字化地图,不符合“人们对环境信息再现大脑后的认识”、“对以前识记的地理环境再度感知”、“觉得熟悉,仍能认识,经过进一步分析能做出知觉判断”,不符合“环境认知”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A。
2.征询型公关是指通过采集信息、舆论调查、民意测验等,掌握信息和舆论,为组织机构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公共关系方面的咨询的活动。宣传型公关是指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介绍自己,以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的公共关系活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宣传型公关的是:
A.研究机构公布某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引起社会关注
B.将公司新开发的系列产品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推送
C.收集微信公众号上用户对本公司产品的态度与评价
D.物业公司通过线上线下问卷向业主征求意见和诉求
【答案】B
【解析】定义强调:征询型公关:“通过采集信息、舆论调查、民意测验等”、“为组织机构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公共关系方面的咨询的活动”;
宣传型公关:“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介绍自己”、“以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的公共关系活动”。
A项:研究机构公布某公司的市场调查结果来引起社会的关注,其中公布市场调查结果不属于利用传媒来介绍自己,不符合“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介绍自己”,不符合“宣传型公关”的定义,排除;
B项:该公司将新开发的系列产品利用微信公众号推广,其中微信公众号属于传播媒介,推广新产品也是为了获得有利的社会反响,符合“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介绍自己”、“以形成有利的社会舆论的公共关系活动”,符合“宣传型公关”的定义,当选;
C项:该公司收集微信公众号上用户的态度和评价,属于利用公众号进行舆论调查并收集信息,符合“通过采集信息、舆论调查、民意测验等”、“为组织机构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公共关系方面的咨询的活动”,符合“征询型公关”的定义,没有利用传媒推广、介绍自己,不符合“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介绍自己”,不符合“宣传型公关”的定义,排除;
D项:物流公司通过问卷来调查业主的意见和诉求,是利用舆论调查并收集信息,符合“通过采集信息、舆论调查、民意测验等”、“为组织机构的经营管理决策提供公共关系方面的咨询的活动”,符合“征询型公关”的定义,没有利用传媒推广、介绍自己,不符合“利用各种传播媒介向社会公众介绍自己”,不符合“宣传型公关”的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3.暗示效应是指在无对抗的条件下,用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对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从而诱导人们按照一定的方式去行动或接受一定的意见,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体现暗示效应的是:
A.“凤雏”庞统率军经过落凤坡,得知坡名,惊呼:“天绝我也!”最终被乱箭射死于“落凤坡”上
B.张飞在长坂桥独自迎战曹操大军时大吼:“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吓得曹军落荒而逃
C.貂蝉为让吕布除去董卓,对吕布哭诉被董卓霸占的痛苦及对吕布的思念,吕布得知气愤不已,最终将董卓杀掉
D.岳母在岳飞幼年时在其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个字,岳飞长大后果然不负母亲期望,成为一代精忠报国的抗金名将
【答案】C
【解析】定义强调:“在无对抗的条件下”、“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
A项:庞统到了落凤坡这个地方,自己认为天要绝他,并没有人对他做出诱导行为,不符合“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张飞大吼的内容可以直接凸显出其勇猛,不符合“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不符合定义,排除;
C项:貂蝉的目的是让吕布除去董卓,但是她没有直接向吕布表达这个意思,而是用哭诉痛苦和思念的间接方法来诱导吕布采取除去董卓的行为,而最终吕布也确实受到了她的诱导,将董卓杀掉,符合“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使其思想、行为与暗示者期望的目标相符合”,符合定义,当选;
D项:岳母在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精忠报国”直接就能体现出为国家竭尽忠诚、牺牲一切的含义,属于直接激励岳飞,不符合“含蓄、抽象诱导的间接方法”,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C。
4.饱和心理是指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因为长期面对、从事重复或缺乏新意的事情,而感到无聊和无奈,以致内心不能再承受下去的心理现象。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饱和心理现象的是:
A.心理实验证明,人们的注意通常先会随着某种刺激增加而增强。但相关刺激反复出现并达到一定程度时,注意力就会逐渐下降
B.妈妈为给小明做榜样,每天用更多时间看书学习。开始小明能学习妈妈看书学习的样子,时间一长,小明对此感到腻烦和不可忍耐
C.条件反射实验证明,铃响后给实验动物一份美食,当这种组合刺激重复多次后,只要响铃,实验动物就会做出期待美食的条件反射
D.妈妈以为小轩爱吃红烧肉,隔三差五做一碗香喷喷的红烧肉给他吃。小轩悄悄对爸爸说,其实是看到妈妈做得辛苦才装得特别爱吃
【答案】B
【解析】定义强调:“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长期面对、从事重复或缺乏新意的事情”、“感到无聊和无奈,以致内心不能再承受下去”。
A项:人们的注意会随着刺激增加而增强,在达到一定程度后注意力下降,不存在无聊和无奈、内心不能再承受的情况,不符合“感到无聊和无奈,以致内心不能再承受下去”,不符合定义,排除;
B项:小明在长时间学习妈妈看书学习的样子后,感到腻烦和不可忍耐,符合“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长期面对、从事重复或缺乏新意的事情”、“感到无聊和无奈,以致内心不能再承受下去”,符合定义,当选;
C项:动物在铃声和美食的重复刺激后形成的条件反射,不符合“人们在工作、学习和生活等方面”,也不存在内心不能再承受的情况,不符合“感到无聊和无奈,以致内心不能再承受下去”,不符合定义,排除;
D项:小轩对爸爸说是看到妈妈做红烧肉辛苦才装得特别爱吃,没有体现出其它的心理状态,不符合“感到无聊和无奈,以致内心不能再承受下去”,不符合定义,排除。
故正确答案为B。
5.法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作为一种行为的标准和尺度,具有判断、衡量人的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的预测作用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行为结果的作用。法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得以充分实现的作用。法的教育作用是指通过法律的规定和实施而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发生影响的作用。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古代关于法的名言,与其所表达的法的作用对应错误的是:
A.“以至详之法晓天下,使天下明知其所避”——法的预测作用
B.“有法而不循法,法虽善与无法等”——法的评价作用
C.“言行而不轨于法令者必禁”——法的强制作用
D.“法令所以导民也”——法的教育作用
【答案】B
【解析】定义强调:法的评价作用:“法律具有判断、衡量人的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
法的预测作用:“根据法律规定,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行为结果”;
法的强制作用:“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得以充分实现”;
法的教育作用:“法律的规定和实施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发生影响”。
A项:把极为详细的法令昭告天下百姓,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哪些事是不能去干的,而法令本身包括具体要求及相应惩罚,说明民众可以据此预测违法行为的后果,符合“根据法律规定,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行为结果”,符合“法的预测作用”的定义,排除;
B项:虽然有法律,但是不遵守法律,即使法律很好,但和没有法律是一样的,说明法律需要所有人遵守,但未提及用法律进行判断、衡量,不符合“法律具有判断、衡量人的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不符合“法的评价作用”的定义,当选;
C项:言论和行动不合乎法律的必须禁止,说明法律通过强制措施得以实现,符合“法律通过国家强制力保障其得以充分实现”,符合“法的强制作用”的定义,排除;
D项:法令用以引导民众向善,说明法律可以影响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使其向善,符合“法律的规定和实施对一般人今后的行为发生影响”,符合“法的教育作用”的定义,排除。
本题为选非题,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