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时期
【简述新古典主义音乐】
新古典主义是欧洲20世纪上半叶一场重要的音乐艺术运动,影响广泛,许多作曲家的音乐创作都反映出这一艺术的特征。新古典主义反对情感色彩浓厚的浪漫主义和朦胧缥缈的印象主义,主张运用古典形式来写作音乐,创作结构严谨、客观理性而又优雅明晰的音乐。意大利作曲家布索尼和斯特拉文斯基揭开了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帷幕。
新古典主义者采用古典主义和巴洛克时期的音乐形式构建作品,写作大协奏曲、古组曲、赋格、卡农、帕萨卡利亚等体裁;提倡用线性的复调思维作曲,以取代浪漫主义的和声思维;远离后浪漫主义对大型管弦乐队的偏好,回复到早期的小型室内乐队的编制,配器简朴恬淡;强调音乐自身的表达能力,摆脱“标题音乐”的影响,更多写作与文学戏剧内容无关的“纯音乐”作品;感情表达冷静、克制、理性,不过分渲染个人主观感受;多数新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以传统调式调性写作。但20世纪的音乐语汇,如十二音体系、多调性、复节奏、对新音色的探索等手法,也常被融人18世纪的音乐形式中,产生全新的音响效果。
新古典主义音乐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俄罗斯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
斯特拉文斯基生于俄罗斯圣彼得堡,早年跟随里姆斯基一柯萨科夫学习,1913年凭借芭蕾音乐《春之祭》奠定他现代音乐大师的地位,二十世纪20—30年代,他在欧美各国巡回演出,转向新古典主义音乐。二战爆发后,斯特拉文斯基移居美国,接触了勋伯格、贝尔格和韦伯恩的音乐,50年代以后他也采纳了十二音体系进行创作。
斯特拉文斯基众多的作品涵盖了几乎所有的音乐领域,声乐、器乐及舞台音乐,他的艺术风格转变过程颇具戏剧性,涉足了20世纪主要的几个风格流派。早期创作的代表作,就是为贾吉列夫的芭蕾写作的三部芭蕾音乐《火鸟》、《彼得鲁什卡》和《春之祭》,题材来自俄罗斯民间故事,使用了民间音调写作,这是斯特拉文斯基的俄罗斯音乐时期;1920年至1951年是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创作时期,他从18世纪的音乐中汲取灵感,创作了大批调性明确、情感均衡、理性机智的新古典主义音乐作品,如芭蕾舞剧《普尔钦奈拉》和《阿波罗》、《管乐八重奏》、《c大调交响曲》、歌剧一清唱剧《俄狄浦斯王》、《诗篇交响曲》及歌剧《浪子的历程》,其中芭蕾舞剧《普:尔钦奈拉》是新古典主义音乐的开山之作,《管乐八重奏》为长笛、单簧管、小号及长号等8件管乐器而作,摒弃色彩性表现,强调突出乐器本真的音色,通过古典形式和对位织体构建作品,歌剧《浪子的历程》属于18世纪的“分曲”歌剧,宣叙调完全是不用乐队伴奏的“清宣叙调”.含有莫扎特与亨德尔音乐的因素,加上斯特拉文斯基独特的节奏型;1952年斯特拉文斯基转向十二音体系音乐的创作,1956年开始创作整体序列音乐作品,晚期代表作有舞剧《阿贡》、钢琴与乐队《乐章》、《安魂圣歌》等,尽管涉足最前卫的创作技术,但他的音乐中一直保持着特有的个性。
新古典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还有德国作曲家欣德米特、法国作曲家萨蒂和音乐家团体“六人团”。
欣德米特是20世纪多才多艺的音乐家之一,作为作曲家,极为多产,音乐涉及多种风格,早期创作探索了现代派的各种手法,如表现主义、达达主义等;20—30年代是欣德米特的“新古典主义”创作时期,1927年完成的7首《室内音乐》集中体现了他的“新巴洛克”风格,还写有大量器乐音乐,6部室内协奏曲、4部弦乐四重奏、2首小提琴奏鸣曲、l首中提琴奏鸣曲、1首大提琴奏鸣曲、管弦乐队协奏曲、为钢琴、铜管乐和2架竖琴写作的《音乐会曲》、中提琴与大型室内乐队的《音乐会曲》、5件管乐器的《室内乐》等,都显示出对巴洛克形式和调性机智灵活的处理。30年代以后,欣德米特进入他的综合时期,难以用一种技术或风格来概括他这一时期的创作,但总的来说,他音乐的调性清晰、曲式明确,旋律富于表情,抒情性加强,这种新风格在歌剧《画家马蒂斯》、舞剧《最尊贵的显圣》、3首钢琴奏鸣曲、3首管风琴奏鸣曲、小提琴协奏曲和一系列独奏管乐器和钢琴的奏鸣曲中趋向稳定;晚年较有影响的作品是为二战死难者写作的《安魂曲》,以及用惠特曼的诗为歌词的悼念林肯总统之死的歌曲《当丁香花最后一次在庭院开放》。
1942年欣德米特为钢琴独奏写作的一套曲集《调性游戏》,反映了他的调性和声观念。作品由前奏曲、间奏曲、后奏曲和12首赋格组成,12首赋格分别建立在自然音阶的12个半音调性上,各调性的关系按照“等级系统”从近到远依次排列,“后奏曲”是“前奏曲”精确的逆行。乐曲将复调手法与现代音乐语汇结合,具有新古典主义的特点,被誉为“20世纪的《平均律钢琴曲集》”。
法国作曲家萨蒂终生致力于使法国音乐脱离德国音乐的影响,创作中有自觉远离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努力,但他也不认同印象主义音乐的美学观念,他认为德彪西的音乐过分讲求精致文雅、色彩绚丽,而未来的法国音乐应该是简洁朴实、平易自然的。为了刻意地与德彪西如诗如画的音乐意境形成对比,萨蒂的乐曲总是标上这样的标题:钢琴曲《脱水胎儿》、《可憎的一瞥》、《官僚派小奏鸣曲》、《左右观物(不用眼镜)》、《为一只狗写作的三首真正松弛的前奏曲》、《冷淡曲》等,但萨蒂的音乐却是简单纯朴,毫无矫揉造作之感,无论是旋律还是织体,都体现了“新古典主义”风格的质朴。他的3部较大型作品为:芭蕾舞剧《墨丘里》和《稍息》,交响戏剧《苏格拉底》,前两部作品是与毕加索合作的超现实主义艺术作品,《苏格拉底》以柏拉图的《对话集》片断为蓝本,为4位女高音和管弦乐队而作,音乐冷静客观。
法国的“六人团”由6位作曲家组成,他们分别是:米约、奥涅格、奥里克、普朗克、迪雷和女作曲家塔耶弗尔。“六人团”受到科克托艺术理想的影响,反对虚无缥缈的印象主义音乐,赞同萨蒂的美学观念,主张写作简朴纯净的音乐,他们与萨蒂共同代表了当时法国的“新古典主义”音乐倾向。
“六人团”中,米约是最多产的一位作曲家,作品逾400首,在他的法国音乐风格中,融合了布鲁斯、爵士音乐和巴西音乐素材,并与新古典主义特有的客观讽刺相结合,代表作有:歌剧清唱剧《克里斯托夫·哥伦布》、歌剧《大卫》、芭蕾舞剧《世界之创造》、《屋顶上的公牛》、管弦乐《普罗旺斯组曲》、《忆巴西》等;奥涅格是“六人团”中一位伟大的管弦乐作曲家,写有5部交响曲、清唱剧《火刑堆上的贞德》和《大卫王》、歌剧《安提格涅》、交响诗《橄榄球》和《太平洋231》等200多部作品;普朗克是的钢琴家,写有许多独奏钢琴曲、钢琴协奏曲,大型作品主要有歌剧《加尔默罗会的修女》和《泰勒西阿斯的乳房》、舞剧《母鹿》、宗教音乐《圣母悼歌》和《荣耀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