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情介绍
民主与法制是历史教师资格考试的长效热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民主政治制度建设也是教资考试中的常考点,一般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考查,旨在考查考生对于新中国的民主法制建设等方面知识的掌握。为此,我们精选了部分习题,帮助各位考生复习备考。
二、典型例题
1.如图是某会刊第一期的首页。该会议( )。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确立
B.制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C.顺利完成筹建一个新国家的历史任务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
2.《共同纲领》规定,“经济建设的根本方针,是以公私兼顾、劳资两利、城乡互助、内外交流的政策,达到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之目的”“各种社会经济成分在国营经济领导下,分工合作,各得其所,以促进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新中国是( )。
A.资本主义国家 B.新民主主义国家
C.社会主义国家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特殊的环境中经受过考验,经历过曲折,但它仍然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一面旗帜。对于这一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
A.奠定了民族独立发展的基础 B.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
C.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D.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
4.下面是1954—2008年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示意图。该图可以说明( )。
A.民族平等政策得到了很好的贯彻
B.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逐渐健全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得到有效实施
D.少数民族的代表数逐年上升
5.建国初期,我国制定了《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婚姻法》《工会法》《惩治贪污条例》《人民法院暂行组织条例》等一系列重要法律。1954年又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从1949年到1957年,中央制定的较重要的法规性文件共1261件。这说明建国初期( )。
A.我国学习苏联的立法经验
B.法律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发挥了重要作用
C.政协很好地代行了人大的职能
D.工业化建设和三大改造推动了立法工作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C。解析:图片反映的是1949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确立,排除A项;1956年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中共与各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排除B项;1949年召开的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新中国的筹备会议,顺利完成筹建一个新国家的历史任务,故C项正确;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确立,排除D项。
2.【答案】B。解析:《共同纲领》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故B项正确;中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阶段,故A项错误;1956年三大改造之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故C项错误;1978年以来实行改革开放,中国进入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阶段,故D项错误。
3.【答案】D。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根本的政治制度,具有人民性和广泛性,体现了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尽管此制度在“文革”时期遭受到破坏和践踏,但它仍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基础。可见此制度之所以有如此突出的地位,就在于它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故选D。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胜利为民族独立发展奠定基础,故A错误;共同纲领确立了中国历史上一个新型国家的架构,故B错误;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故C错误。
4.【答案】A。解析:示意图反映了1954—2008年历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少数民族代表占代表总数的比例比较稳定,说明新中国的民族平等政策在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有效的贯彻,故A项正确。图片信息无法反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健全状况,B项错误;C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中的“逐年上升”不符合图片信息。
5.【答案】B。解析:解读材料可知,建国后制定了一系列法律,国家的各项建设逐渐纳入法律轨道,为向社会主义过渡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对苏联立法经验的学习,A项错误。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能结束,C项错误。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后,我国开始工业化建设,三大改造是1953—1956年,D项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