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并说出在地形、气候(气温和降水)、植被等自然差异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和文化等人文差异,感悟“区域差异”,体味“秦岭—淮河”等地理分界线的意义。
【过程与方法】
通过举例和读图说出我国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提高语言表达和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举例说明我国地理差异显著,养成尊重差异的意识,树立人地和谐的理念。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我国的自然和人文地理差异。
2.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难点】
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生活实例导入。通过提问学生端午节的习俗,学生描述不同地区过端午节的差异,总结出我国地域辽阔,除了风俗习惯,还有许多方面也存在差异。从而引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教学
(一)地理差异显著
1.自然地理差异
【活动】说感受
呈现不同地区的景观图片,学生说感受。
【过渡】我国的地理差异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请同学们阅读图5.1,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等方面呈现的规律。
出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年降水量和1月平均气温的分布图,
提问:
我国在地势、气温和降水在分布上有什么特点?呈现什么规律?
【学生讨论回答】
①地势:三级阶梯,西高东低;
②气温:由南向北,纬度越高,气温越低
③降水:由东南沿海向内陆,降水越来越少。
【总结过渡】植被是自然环境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按照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变化规律,我国自然植被的分布呈现什么规律?
呈现图片
【学生回答】
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的有规律变化;北部自东部沿海向西部内陆依次分布着森林、草原、荒漠等植被类型。
2.人文地理差异
【过渡】在自然环境差异的基础上,人类活动也呈现出明显的差异。请你说出我国农业、人口、城市、交通线、经济发展的分布特点。
【学生回答】
①农业:北方旱地为主,南方是水田;
②人口:我国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从东南向西北人口密度逐渐减小。
③城市:东部城市多,西部城市少。
④交通:我国东部地区铁路线稠密,交通便利,西部地区交通不便。
⑤经济发展:我国东部地区工业发达,西部地区工业欠发达。
【过渡】我国显著的地理差异既反映在自然环境方面,也体现在人类活动的方方面面。有些自然事物成为划分地理差异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是我国非常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3.秦岭——淮河
请同学们对比图5.3和图5.4,结合教材P5的活动,以小组为单位总结该线以南地区和以北地区的差异,理解“秦岭—淮河”一线在我国自然区划方面的重要意义。
【学生总结回答】
①秦岭-淮河是我国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分界线;②大致相当于我国冬季0℃等温线;③是我国年降水量800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的地区;④是我国半湿润地区和湿润地区的分界线;⑤是我国暖温带和亚热带的分界线。
环节三:小结作业
师生共同总结。
作业:预习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四、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