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前我国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 )。
A.活动课程
B.综合课程
C.学科课程
D.融合课程
2.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 )。
A.编制课程表
B.分析教学任务
C.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D.组织教学活动
3.某学校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吸取了综合课程论的基本观点,将理科课程中的物理和化学等教学内容整合成为一门综合性的实践探究课程,以期能够打破原有学科间的界线,这种综合课程称为( )。
A.潜在课程
B.广域课程
C.核心课程
D.合并课程
4.下列选项中体现了教学原则中量力性原则的是( )。
A.温故而知新
B.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C.欲速则不达
D.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
5.李老师组织学生到陶艺店里参观,并请工人师傅为学生讲解陶艺创作的具体流程,李老师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
A.复式教学
B.分组教学
C.个别指导
D.现场教学
1.【答案】C。高正教师解析: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强调学生的直接经验的价值。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它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并把握和解决问题的全面的视野与方法。学科课程是当今世界各国中小学课程的主要类型,又叫“分科课程”,主张分科设置课程,即从学科知识整体中选取关联密切的内容组成一门学科,分科组织教学。逻辑性、系统性和简约性是学科课程最大的特点。我国代的“六艺”、古希腊的“七艺”和“武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都可以说是最早的学科课程。融合课程,属于综合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题干中的语文、数学、英语课程属于分科课程。故此题选C。
2.【答案】D。高正教师解析: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过程中,至少要考虑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1)安排课程表,明确各门课程的开设顺序和课时分配。(2)确定并分析教学任务。(3)研究学生的学习活动和个性特征,了解学生的学习特点。(4)选择并确定与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教学任务相适应的教学模式。(5)对具体的教学单元和课的类型与结构进行规划。(6)组织并开展教学活动。(7)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实施计划的展开过程,是课程实施的基本途径。因此选D。
3.【答案】B。高正教师解析:潜在课程也叫隐性课程,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广域课程:亦称“综合课程”,合并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核心课程也叫问题课程,是指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D项为干扰项。故本题选B。
4.【答案】D。高正教师解析:量力性原则(又称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这一原则是为了防止发生教学难度低于或高于学生实际程度而提出的。题目中“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在给学生讲解后还不明白的情况下,暂时搁置问题也是可以的。在教学中表现为,如果超过学生能力范围的内容可以适当的搁置,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进行量力施教,体现了量力性原则。A项体现巩固性原则,B项体现启发性原则,C项体现循序渐进原则。因此本题选D。
5.【答案】D。高正教师解析:本题考查教学组织形式。复式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特殊形式,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的教材,在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分组教学又叫分层教学、能力分组,指在按学生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个别指导指的是针对不同学生,不同问题,采用不同的手段进行辅助教学的一种形式。现场教学是班级授课制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是根据一定的教学任务,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社会生活现场和其他场所,通过观察、调查或实际操作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题干中李老师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是现场教学,故本题选择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