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重庆 > 教师招聘> 备考干货
教招考试必背考点——常考人物篇(陶行知)
2021-07-12 16:33

陶行知

陶行知(1891.10.18--1946.7.25),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

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古庙敲钟录》、《斋夫自由谈》、《行知书信》、《行知诗歌集》


 

陶行知的常考知识点

 

提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杜威提出过: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观点,陶行知则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

 

❖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含于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熔于一炉。“生活即教育”的核心内容是“过什么生活便是受什么教育”。

 

陶行知认为,人们在社会上生活不同,因而所受的教育也不同,“过好的生活,便是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受坏的教育,过有目的的生活,便是受有目的的教育。”

 

他还指出:“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可见,陶行知所说的“教育”是指终生教育,它以“生活”为前提,不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教育就不是真正的教育。学到老,活到老。他坚决反对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死教育、死学校、死书本。

 

社会即学校

“社会即学校”来源于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是在对杜威教育思想批判的基础上得出的。

 

陶行知认为,在“学校即社会”的主张下,学校里的东西太少,不如反过来主张“社会即学校”,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学生、先生也可以多起来。

 

“社会即学校”是与“生活即教育”紧密相联的,是“生活即教育”同一意义的不同说明,也是它的逻辑延伸与保证。因为生活教育的“生活”是社会生活,所以“整个社会的运动,就是教育的范围,不消谈什么联络而它的血脉是自然相通的”。

❖教学做合一

这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教学做合一”用陶行知的话说,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在生活里,对事说是做,对己之长进说是学,对人之影响说是教,教学做只是一种生活之三方面,不是三个各不相谋的过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

 

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他用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行知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方法,“事怎样做便傅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得知识。

 

考查方式如下

●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 巴甫洛夫 C 陈鹤琴 D 陶行知

 

程序教学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一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表达,他以这样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陶行知去世的次日,中共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
关于这句话。常常被用来显示教师崇高的职业道德素养。
考查方式如下:
●陶行知先生的“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信条体现了教师的( )素养。
A.教育理论知识
B.崇高的职业道德
C.文化学科知识 
D.过硬的教学基本功

 

关于陶行知的思想主要是以识记为主,同时应注意与杜威的思想进行区分。

 

关注更多教考信息:高正教师APP(一键下载)

微信公众号订阅:重庆市教师招聘网(cqjsgz)

在线备考答疑QQ群:956811699(客户端一键进群)

Copyright 2021 高正创新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9003606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