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违背了人的身心发展的( )规律。(单选)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个别差异性
【答案】A
【解析】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选项B,阶段性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选项C,不平衡性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教师应做到要适时而教,抓住“关键期”。
选项D,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教师教学要做到因材施教。
题干中关键词为“拔苗助长”、“陵节而施”超越了发展的顺序,故本题选A。
2.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等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期是( )。(单选)
A.学前期
B.青年期
C.儿童期
D.成年期
【答案】A
【解析】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在关键期中,在适宜的环境影响下,行为习得比较容易,心理发展的速度也比较快。研究发现,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对图像的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是掌握数字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掌握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同时,学前期还是人的好奇心、求知欲、想象力、创造性等重要的非智力品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因此,通过学前教育,儿童的智力能够被开发出来,有助于儿童模仿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从而为将来的学习奠定基础,提高将来学习的效率,获得较好的学习成就。因此本题选A。
3.已有研究指出,儿童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时期在( )。(单选)
A.3岁
B.4~5岁
C.6岁
D.7岁
【答案】B
【解析】关键期是指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研究表明,2岁是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的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关键期。因此本题选B。
4.有的学校将当地的历史、风俗传统等作为校本教材来利用,使学校教育的内容丰富而有特色,这反映了对学校教育发挥作用的是( )。(单选)
A.政治因素
B.社会因素
C.生态因素
D.文化因素
【答案】D
【解析】教育作为社会中的一个子系统,与政治经济制度、社会生产力、科学技术、文化、人口等多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题干中描述当地历史、风俗传统等内容属于影响学校教育中的文化因素,文化对教育的影响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在微观层次上,社会文化深入到学校内部,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活动内部的文化构成,文化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题干中描述属于文化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因此答案选择D。
5.( )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单选)
A.政治经济制度
B.经济发展水平
C.文化
D.科学技术
【答案】B
【解析】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发展水平。因此选择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