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教师要树立新的课程资源观。下列符合新课程资源观的是( )。(单选)
A.认为教材是唯一的课程资源
B.认为课程资源开发就是对教材的修改、更新和引进
C.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成为课程设计和课程创新的主体
D.更多地关注“显性课程”,避免潜在课程因素的影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资源观。
A选项,教材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除了教材之外还有学生、教师以及教学过程都属于课程资源。
B选项,课程资源开发并不仅仅是对教材的修改、更新和引进。
C选项,说法正确。
D选项,开发课程资源既要关注“显性课程”,也要关注“潜在课程”。
综上分析,ABD选项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C选项。
2.( )是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单选)
A.必修课程
B.选修课程
C.活动课程
D.综合课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课程分类。
A选项,必修课程指国家、地方或学校规定,学生必须学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了保证所有学生的基础学习而开发的课程。
B选项,选修课程指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允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了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
C选项,活动课程又叫经验课程,是从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主体性活动的经验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D选项,综合课程是一种多学科的课程组织模式,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其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相关学科的整合,促进学生认识的整体性发展。
由此可知,题干中描述的是必修课程,BCD均与题意不符合,故本题选择A选项。
3.赫尔巴特以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为轴心设置相应的学科”。其中,为使学生了解“是什么”的兴趣而设置的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属于( )。(单选)
A.经验兴趣
B.宗教兴趣
C.审美兴趣
D.同情兴趣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赫尔巴特的课程分类。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指出,编制课程以人类“客观的文化遗产”-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为轴心,设置相应的学科。他认为人的兴趣主要有六个方面或六个层次,并由此开设六类课程。
选项A,了解事物“是什么”的兴趣,即经验兴趣-相应地开设自然、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
选项B,宗教兴趣-开设神学课程。
选项C,审美兴趣-开设文学、绘画、音乐等课程。
选项D,同情兴趣-开设语言课程。
题干中,为使学生了解“是什么”的兴趣而设置的物理、化学、地理等学科属于经验兴趣。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4.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属于( )隐性课程。(单选)
A.观念性
B.物质性
C.制度性
D.心理性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分类。根据课程呈现形式,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选项A,观念性隐性课程:包括隐藏于显性课程之中的意识形态,学校的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理念、价值观、知识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
选项B,物质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建筑、教室的布置、校园环境等。
选项C,制度性隐性课程: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
选项D,心理性隐性课程:主要包括学校人际关系状况,师生特有的心态、行为方式等。
题干中,强调校风、学风,有关领导与教师的教育观、教学风格、教学指导思想等属于观念性隐性课程。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5.课程资源是课程实施所需要的一切资源,其中首要的基本课程资源是( )。(单选)
A.教师
B.学生
C.专用教室
D.学校图书馆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资源的内容。课程资源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广义的课程资源包括形成课程的直接要素来源(素材性课程资源)和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A选项,教师不仅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而且他本身还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重要载体,而且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
B选项,学生有着丰富的生活信息、个性化的生活体验、奇异多彩的想法,这些应该是课程资源的重要来源。
C选项,专用教室是重要的条件性资源。
D选项,学校图书馆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而学校图书馆兼备这两方面的属性,是目前最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之一。
BCD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故本题选择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