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国古代持“外铄论”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
A.荀子
B.孟子
C.老子
D.孔子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动因的代表人物。外铄论强调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其代表人物有荀子、洛克、华生等。故本题选A。
选项A,荀子,提出“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即人性趋向于邪恶,人们善良的行为是后天作为的结果,故选项A符合题意。
选项B,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提出“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强调遗传因素对个体的重要影响,与题意不符。
选项C,老子是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全盘否定文化教育的价值,道家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没有强调外在力量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与题意不符。
选项D,孔子认为“性相近,习相远”,人的先天本性相差不大,与题意不符。
根据题干,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句话将影响人发展的因素归结为(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社会活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影响人发展的因素。此句出自《荀子·劝学》,意为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会变得和土一样黑。比喻人生活在好的环境里,得到健康成长,而好的人或物处在污秽环境里,也会随着污秽环境而变坏。说明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塑造是不一样的,可将这句话归结为环境因素对人发展的影响。因此,A选项正确。
B选项,遗传指通过某种遗传物质所传递的、父母和种系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人的一些解剖生理特点。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等,题干并没有体现前代特质对后代的影响,故排除。
C选项,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它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题干中并没有提到学校的作用,故排除。
D选项,社会活动是一种以社会为载体,基于社会之上的活动。从社会学的意义上看,当个人的活动涉及到他人的活动时,才能称为社会活动。教育学和心理学中主要指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认为人与人的社会交往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但题干中并没有体现人与人的互动,因此排除。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此题选择A选项。
3.( )既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又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A.教育目的
B.教育任务
C.教育内容
D.教育规律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教育目的的地位。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具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故A选项正确。
B选项,不同的时代背景要求有不同的教育任务,当前“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
C选项,教育内容是指为实现教育目标,经选择而纳入教育活动过程的知识、技能、行为规范、价值观念、世界观等文化总体。教育内容是教育目的的载体,是教育目的在不同学科中的具体展开,而教育内容的制定离不开教育目的。
D选项,教育规律指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或教育现象内部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固有矛盾,或彼此间的内在联系。它是一切教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客观法则,包括教育必须同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教育必须保持内部结构比例的合理,教育必须与受教育者身心发展水平相适应等基本规律。
BC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选A项。
4.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直接借鉴于( )。
A.美国
B.日本
C.英国
D.前苏联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我国学制类型。我国现行的学校教育制度是由单轨制发展而来的分支型学制,主要借鉴了前苏联的分支型学制。分支型学制是20世纪上半叶前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是一种在初等教育阶段强调共同的基础性教育,到中等教育阶段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两个分支的学制。因此,D选项正确。
A、B选项,美国、日本都是单轨制。单轨制的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从小学、中学到大学,各级各类学校相互衔接。
C选项,英国学制是双轨制。19世纪欧洲把学校分为两个互不相同的轨道:一轨自上而下,其结构是——大学、中学;另一轨从下而上,其结构是——小学及其后的职业学校。它们是两个平行的系列,既不相通也不相接,这样就剥夺了在国民教育学校上学的劳动人民子女升入中学和大学的权利。
ABC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择D选项。
5.简述教育如何遵循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以适应和促进人的发展。(简答)
【参考答案】
(1)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在教育教学中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
(2)个体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
(3)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4)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互补性,教育应结合学生实际,扬长避短。
(5)个体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教育必须根据每个学生的自身特点,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