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面论证
1.标志:否则、不然、一旦、如果不(没有) ……那么……
2.作用:从反面证明观点;以反面表达的方式阐明观点。
3.理论要点:
①正面观点+反面论证
重点为正面观点,此时反面论证本身不重要,可略读,之前是重点。
②无正仅反
通过反推得正面观点
注意:围绕反面论证所产生的负面结果设置的选项不选。
1.写作事实上不但是为了向外发表,贡献社会,同时也是研究工作的最后阶段,而且是最重要、最严肃的阶段。不形成文章,根本就没有完成研究工作,学问也没有成熟。常有人说“某人学问极好,可惜不写作”,事实上,此话大有问题。某人可能学识丰富,也有见解,但不写作文,他的学问就只停留在简单看法的阶段,没有经过严肃的思考与整理,就不可能真正是系统的。
这段文字主要强调了:
A.论文写作的重要性
B.科学研究的首要目的
C.研究工作的评价标准
D.知识与实践的内在联系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概括。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指出写作是研究工作最重要的阶段,然后从反面强调形成文章的重要性,最后援引观点说明某人学问好,但是不写作也只能停留在看法层面,再次强调写作的重要性。文段为“总—分”结构,核心话题是“写作”,重点强调写作的重要性。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文段主旨的同义替换。故本题选A。
2.自明清以来,大众对于国史最熟悉的段落,大概是“三国”,这主要得力于罗贯中所写的史传文学《三国演义》,《三国演义》“据实指陈,非属臆造”,但题材取舍、人物描写、故事演绎则广纳传说和野史素材,并借助艺术虚构。在受众那里,《三国演义》经常被当作三国信史,故清代史家章学诚称其“七分实事,三分虚构,以至观者往往为之惑乱”。这种“惑乱”,就是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但又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一旦以“文”代“史”,便会导致“惑乱”。
这段文字主要说的是:
A.人们应避免落入以“文”代“史”的窠臼
B.“文史分家”是评价史传文学的重要标准
C.史传文学的生命力在于适度的史学真实性
D.史传文学是文学性与史学价值的对立统一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概括。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以读者常把史传文学《三国演义》当作信史为例,引出“信史与史传文学两者间的矛盾性给读者带来的困惑”。接着通过转折词“但”强调“文”“史”不能混淆,不能以“文”代“史”,最后一句进行反面论证。文段是“分—总—分”结构,主旨句是“‘文’与‘史’……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取代”。第二步,对比选项。A项是对文段主旨句的同义替换。B项:根据“‘文’与‘史’固然不可分家”可知,B项表述与原文不符。C项:“史传文学的生命力”为无中生有。D项:文段强调的是“以‘文’代‘史’”,并未说明对立统一。故本题选A。
3.内容产业包括三个层次:信息、知识和智慧。报业更多是生产信息,出版业主要集中生产知识和智慧,生产信息的必然先于生产知识和智慧的受到互联网冲击。其实原先不少报纸有在知识层面生产的传统,但近年来,报纸的这一特色日益褪色。如果报纸不能从知识层面生产信息,只是在海量信息层面做文章,竞争不过新媒体是自然而然的事。
这段文字重在说明:
A.报业竞争不过新媒体是毋庸置疑的事情
B.报业相比出版业更早受到互联网的冲击
C.互联网的海量信息是其取胜的关键武器
D.今天报业欲生存应多在知识层面生产信息
【解析】本题考查主旨概括。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先介绍了内容产业的三个层次,之后介绍了报业和出版业生产内容的不同,使得报业先于出版业受到互联网的冲击。然后通过“其实”和“但”指出近年来报业的现状,即报纸知识层面生产的传统日益褪色,最后通过反面论证给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对策。文段结构为“分—总”,重点是解决问题的对策,强调报纸想要和新媒体竞争就要能从知识层面产生信息。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是对文段重点的同义替换。A项:反面论证部分的内容,非重点。B项:非文段重点部分。C项:互联网取胜关键文段未提及,属于无中生有。故本题选D。
4.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网络语言低俗化都对网络文明建设造成了危害,甚至会从网上转到网下,降低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当前,网络语言的发展路径已经很清晰:从虚拟空间进入口语表达,再进入书面语,最终有可能沉淀到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如果任由网络低俗语言发展,久而久之它们就会成为约定俗成的惯用语,其负面效应不容忽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网络语言低俗化的负面效应已开始凸显
B.网络语言低俗化将会影响社会文明程度
C.应该警惕网络语言向习惯语转化的可能
D.急需采取措施治理网络语言低俗化趋势
【解析】本题考查意图判断。第一步,分析文段。文段首先通过“甚至”介绍了网络语言低俗化会造成很多危害,影响面很广,然后通过“网络语言具有沉淀到语言应用的各个方面这一特点”进行解释。最后用反面论证“如果任由……它们就会……”引导出观点,强调不能任由网络低俗语言发展。文段结构为“分—总”,总句为尾句,强调不能任由网络低俗语言发展。第二步,对比选项。D项“急需采取措施治理网络语言低俗化趋势”是“网络低俗语言”的合理对策。故本题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