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商品与货币
1、商品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
2、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使用价值)和抽象劳动(价值)。
3、商品交换是不同的使用价值之间的交换。
4、商品二因素的矛盾,构成了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最后转化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这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解决了商品生产的本质和发展过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是这样自发性地,缓慢地生产出来的。
5、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6、货币具有五大职能: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六、资本与剩余价值
1、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关键条件,即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2、人类社会要进行生产,必须具备三要素:人的劳动、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
3、剩余价值率反映资本家的剥削程度。资本家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4、剩余价值规律即剩余价值的生产及其增值的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5、资本主义工资根本不是工人全部劳动的报酬,本质上反映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关系。
七、资本积累与资本流通过程
1、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
2、要使资本主义再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就必须把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叫做资本积累。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3、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可变资本在全部资本中的比重下降。
4、产业后备军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与发展的必要条件。
5、影响资本周转的两个因素:其一是资本的周转时间(一次资本周转的时间);其二是生产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的构成包括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
6、社会资本再生产和流通的核心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7、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实现的基本条件是:I(v+△v+m/x)=Ⅱ(c+△c).
八、剩余价值的分割与国民收入分配
1、从平均利润率的变化趋势看,它呈下降趋势。根本原因是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
九、社会主义的创立
1、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
2、唯物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一块理论基石;余价值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的第二块理论基石。
3、1848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时科学社会主义诞生的标志,也是科学社会主义运动的开端。
4、共产主义社会是同资本主义相对立的社会形态。
5、(社会主义革命)产阶级专政的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
6、列宁认为帝国主义的实质是垄断。
高正教师公招考试在线交流QQ群:1043300897
微信公众号订阅:重庆市教师招聘网(cqjsgz)