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招聘> 政治理论>
综合基础知识之政治:“探究”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1970-01-01 08:33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等,都是在探讨的自然界,也被称为辩证的唯物主义。而哲学不仅研究自然界,更要深入挖掘人类社会,因此我们就来进一步探究这个领域。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而在社会历史领域,这个问题就表现为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所以,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大家看到这里可能会疑惑,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个啥?我们来看一下它们的含义。

二、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生产方式。

1.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永恒的、必要的条件,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自然基础。自然地理环境提供了社会生活和生产资料的来源。山水林田湖草给人类提供了生产生活资料来源,因此人类的发展必须在一定的自然地理环境之中。

2.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人是从事物质生产活动和其他一切社会活动的主体,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承担者,没有人就没有社会。人口的数量和质量等因素对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适度的人口对社会发展起加速作用,过密或过疏的人口对社会发展则起延缓作用。例如人口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导致制造业等相关产业劳动力缺乏,势必会给经济的发展带来比较大的影响。

3.物质生产方式:简称生产方式,是指人们为获取物质生活资料而进行的生产活动的方式,它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体。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三、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是人们的社会精神现象的总和,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它包括了人的一切意识要素、观念形态以及人类社会的全部精神现象及其过程。

从社会意识对经济基础的关系划分可分为意识形态和非意识形态

1、意识形态是指反映并服务于经济基础的社会意识:具体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和大部分社会科学。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同的社会集团和阶级由于其利益的差异而有不同的意识形态)。例如我们国家的法律、道德以及宗教等都是为我国的统治阶级所服务的,因此意识形态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

2、非意识形态是指反映自然现象和不属于特定经济基础的某些社会现象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包括自然科学、一部分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如语言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它不具有阶级性。(不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的利益和要求的意识形式)。例如像万有引力、相对论等这些自然科学,全世界人类都可以使用不会因为阶级的不同而变得不同。

四、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决定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例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一批新技术新业态脱颖而出,也催生了新就业形态。从线上课堂到虚拟会议,从智能制造到无接触餐厅,因此全国两会上,有代表委员建议制定规范“新就业形态”的相关法律,这说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例如,我和我的祖国”、“内卷”、“垃圾分类”、“打工人”作为年度的流行语,带着鲜明的时代印记,这就体现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Copyright 2021 高正创新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9003606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