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目的和教育制度
1、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3、人们的教育理想4、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主要理论依据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全面发展的学说
1.人的全面发展,即体力和智力2.旧式的社会分工造成人的片面发展;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社会为人得全面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途径。
代表人物: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为代表。
观点:教育目的的立足点是社会;社会价值高于个人价值;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社会化。
个人本位论盛行于18-19世纪上半叶,以孟子、卢梭、洛克、裴斯泰洛齐、福禄倍尔、马斯洛、萨特、斯宾塞等人为代表。
教育立足点是人的发展需要;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发展人的本性。
【单选、简答】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业者和接班人”。
1.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要求学生德智体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和体力两方面和谐发展。
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重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简答】
(口诀:三变两建一营造)
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念
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
4.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
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
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1、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
4、人口发展状况;
5、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国外学制的影响。
【简答】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渗透;
4.高等教育大众化;
5.终身教育体系的建构;
6.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7.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界限逐渐淡化;
8.教育社会化与社会教育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