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招聘> 教育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成败归因理论
1970-01-01 08:33

归因理论是指说明和分析人们活动因果关系的理论,人们对自己或他人活动及其结果的原因所作的解释和评价。归因理论的指导原则和基本假设是:寻求理解是行为的基本动因。

一、理论观点

维纳将归因理论分为三维度六因素: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一)内外性维度指的是造成事实的原因属于个体内部还是外部的因素,天资、能力、心境、努力等因素都是由个体本身的力量决定的,是内部原因;而任务难度、运气、教师偏见、别人帮助等则是由个体之外的力量决定的,是外部原因。

(二)稳定与非稳定性维度指的是作为行为原因的内外因素是否具有持久的特征。能力和任务难度等因素是稳定的,心境、运气和一时努力因素是不稳定的。

(三)可控与不可控性维度是指行为动因能否为行动者或他人所支配或驾驭。如努力、教师偏见、别人帮助是可控的,而天资、心境、任务难度和机遇是难以控制或不可控的。

二、理论启示

归因训练助于提高自我认识,教师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正确归因,对消极的归因进行辅导。如果一个学生长期处于消极的归因心态就有碍于人格的成长,如习惯于逃避的学生,他们常常将失败归因于能力不足,将成功归因于运气或任务容易,长期以往会成为习惯,演变成一种习得性无助。

积极的归因模式:成功→能力高→自豪、增强对成功的期望→愿意从事有成就的任务;失败→缺乏努力→内疚、对成功的高期望→愿意并坚持从事有成就的任务。

消极的归因模式:失败→缺乏能力→羞愧、沮丧、降低对成功的期望→避免或缺乏对有成就任务的坚持性;成功→运气→不在乎、很少增强对成功的期望→缺乏从事有成就任务的愿望。

正确掌握韦纳归因理论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心理活动发生的因果关系,有助于根据学生行为及其结果推断出个体的稳定心理特征和个性差异,有助于从特定的学习行为及其结果预测个体在某种情况下可能产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教师在给予奖励时,不仅要考虑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且要联系其学习进步与努力程度状况来看,强调内部、不稳定和可控制的因素。在学生付出同样努力时,对能力低的学生应给予更多的奖励,对能力低而努力的人予以最高评价,对能力高而不努力的人则予以最低评价,以此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

Copyright 2021 高正创新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9003606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93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