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泥人张"大家想到的就是可以放在桌面、书架上小巧灵动可以把玩的彩塑,它是天津特产像天津大麻花、狗不理包子一样名扬全国,凡是去天津旅游的除了带点麻花以外就是带泥人张的小型人塑回家送给亲朋好友了。
天津"泥人张"彩塑从清朝道光年间就出现了,当时清代雕塑早已失去了秦汉、魏晋和唐代时期雕塑的兴盛地位,泥彩塑及小型雕塑开始兴起,题材也不再局限于佛道题材,随着城市工业经济的发展,雕塑逐渐从宗教化走向世俗化,从大气磅礴走向奇巧精致。"泥人张"彩塑创始人张长林是清末工艺家、雕塑家,字明山。张长林的祖籍原在河北深州,后来定居天津。在他父辈的时候就开始做泥塑了,从小受到父亲与邻居的熏陶,张长林的手艺青出于蓝胜于蓝,到了十八岁之后便有了自己风格和创新。他捏出的泥人惟妙惟肖,就连京剧大师谭鑫培都来一求他的作品,由于技艺精湛传神,时人称他为"泥人张"。泥人张的彩塑擅长捕捉人物刹那间的动态、形象逼真、性格生动鲜明,更加注重表现人物的心理特征。所塑人像一般尺寸不大,高约40公分左右,可放在案头或架上,所以又被称为案头雕塑或是架上雕塑。据说他只需与人对坐面谈,在袖中笼泥作塑,在不动声色之间就能将人物刻画的栩栩如生。冯骥才就在他的文学作品中提到:"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
泥人张的彩塑不单单是塑造形象逼真的人物,而是将自身具有的文学修养融入其中,所以他的作品中富有书卷气,其作品大量取材于民间传说和文学著作,如《红楼梦》、《水浒传》等等。除了捏塑功底之外泥人张擅画,所绘彩塑生动形象,色彩简雅明快用料讲究,深受民众喜爱。如目前被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惜春作画》就是以古典小说《红楼梦》为题材的一组泥塑。我们可以看到惜春伏案作画的神情儒雅端庄,目光审视着尚未完成的兰花画稿似在思索。惜春左右各有一人,站立的仕女手持纸卷正辅佐惜春作画。坐着的人注视着画面,似乎在赏玩。整件作品极其富有情节性,人物造型简练形象,从人物的衣着妆扮可以分辨出每个人物的不同身份地位,极其写实。作品体现了明清时代雕塑采用综合性材料的特点,如木桌、纸卷、毛笔等都是小型实物,为这组雕塑增加了许多特色,趣味盎然。另外还有一件取材于宋代邵雍《渔樵问答》的彩塑作品,作品表现了渔夫与樵夫对话的过程,只见身材强壮黝黑的樵夫,右肩背着柴,表情严肃认真的与渔夫交谈;渔夫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手挎着鱼篓,一手握着鱼绳,神情轻松愉悦,似乎两个人刚刚收获归来在路上偶遇洽谈,一问一答体现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作品注重对人物神态的塑造,借此表现劳动人民的生活艰辛,突出他们淳朴乐观的生活态度。其中有意思的是作品用真人毛发做人物须鬓,并用真正的木柴和鱼篓作为装饰,形象生动。就连徐悲鸿都曾赞叹:"虽杨惠之不足多也"。
天津"泥人张"至今已经有180年的历史,传到第六代传人。新的继承人在保持"泥人张"原有特色的同时与时代同行,仍创作出许多不朽佳作。在2006年,"泥人张"彩塑被列为第一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