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学生能清楚说出科举制在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期的发展。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通过阅读史料、看图分析、小组讨论等方法,认识科举制发展的基本趋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学生认识到科举制的完善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科举制在唐朝完善的过程。
教学难点:
科举制与现代考试的联系。
三、教学方法:
读图分析法、史料分析法、小组讨论法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课件(PPT演示文稿、视频)
五、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温故知新法:提问学生科举制诞生的背景和标志。
学生回答后,老师总结导入:正是由于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隋文帝便开始用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候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度由此建立。那么,在它诞生之后是一成不变的吗?如果不是,科举制又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呢?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科举制的完善。
环节二:教授新课
提问:在科举制发展的历史中,唐朝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时期。那个时候,考试最重要的两科是什么呢?
在学生说出进士、明经两科后,老师进行解释:进士就类似于现在的写作文,主要考察的是大家的文采。明经就是考察四书五经,需要大家背诵的,主要考察记忆能力。
1、 唐太宗时期
提问: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那么,他在位期间做了哪些有利于培养人才的事情呢?
学生阅读课文后,可以得出:扩大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老师讲解,我们常说高考是过独木桥,在唐太宗时期的科举制又何尝不是这样呢?有一千人参加考试,录取的也只不过是一二十人。即使是这样,依然有大批有才华的读书人去考试,甚至是50岁依然在参加考试的也大有人在。
学生看图《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并问学生,鱼贯而出是什么意思?这幅图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查阅词典,观察图片,结合图片左侧小字部分,可以得出,天下有才华、有能力的人都去为朝廷效力,也就是唐太宗说的:“天下英才,入吾彀中矣。”
2、 武则天时期
提问:武则天是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她在位期间重视招揽人才。科举制度在这一时期有什么样的变化呢?给大家5分钟时间阅读课文找出这一发展。
学生阅读课文,即可得出殿试和武举。
老师讲解:殿试就是皇帝做主考官,亲自面试那些应考的人。武举就是那些武艺好的人参加考试,第一名则为武状元。
3、 唐玄宗时期
提示学生注意进士科考试的内容主要以诗赋为主。
环节三:巩固提高
老师提问: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的试题类型:考官任意选取 五经 中的某一段,用纸条盖住其中的几个字或者几句话,要求考生默写出来。你怎样看待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
给学生5分钟时间,让学生以前后四人为一小组讨论。之后,选小组代表回答。学生有的说这类题目太过死板,限制了自己的想象力。有的说这类题是最基础型的知识,可以增加自己的知识储备。老师肯定他们的答案,然后总结。
环节四:小结作业
结合板书,师生共同梳理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
作业:让学生课下阅读范进中举,并思考科举制的弊端。
六、板书设计
科举制的完善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
武则天:首创武举和殿试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