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上有各种关于人的发展动因的理论和假设,下列学说中支持外铄论观点的是( )。(单选)
A.成熟论
B.性善论
C.人本主义心理学
D.行为主义心理学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
选项A,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通过双生子的爬梯实验,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用,属于内发论。
选项B,性善论认为人性本善,也属于内发论。
选项C,人本主义以人为本,强调自我实现。
选项D,行为主义研究人的外在行为,强调人的学习与发展是外部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强调改变学习的外部条件和环境塑造个体的发展行为。属于外铄论。故本题选D。
2.个体身心发展不平衡性要求( )。(单选)
A.教育教学工作要抓关键时间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因材施教,有的放矢
D.教育工作要根据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性所给的教育启示。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性体现为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选项A,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要遵循儿童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适时而教,即要在儿童发展的关键期或最佳期及时的进行教育。
选项B,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工作者应按照发展的序列进行施教,做到循序渐进。“拔苗助长”、“陵节而施”等等都是有违身心发展顺序性规律的。
选项C,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教育必须因材施教,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积极因素,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使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
选项D,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决定教育工作者必须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特点分阶段进行,在教育教学的要求、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上,不能搞“一刀切”,还要注意各阶段间的衔接和过渡。
故本题选A。
3.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单选)
A.个别差异性
B.阶段性
C.不平衡性
D.顺序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个体身心发展规律。个体身心发展规律包括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和个别差异性。
选项A,个别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选项C,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选项C,阶段性是指个体的发展是一个分阶段的连续过程,前后相邻的阶段是有规律的更替的,前一阶段为后一阶段的过渡做准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
选项D,顺序性是指人的身心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
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体现的是在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教授大量知识,有接近小学教学的倾向,根据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可知,儿童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特点和不同发展任务,儿童在不同时期应接受相应的恰当水平的教育,所以幼儿教育小学化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所以此题选B。
4.关于校园文化表述正确的是( )。(单选)
A.组织和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B.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
C.学校校长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
D.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答案】D
【解析】校园文化的核心是校园精神或观念文化,A项错误。校园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在机制,B项错误。学校师生是校园文化的缔造者,C项错误。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是人们为了保证学校中教育活动顺利进行而创立和形成的一种特有的文化形态,D项正确。因此答案选择D。
5.通过开展廉洁教育,抵制贪污受贿行为,这体现了教育的( )。(单选)
A.政治功能
B.人口功能
C.经济功能
D.文化功能
【答案】A
【解析】教育的社会功能包括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促进经济发展、教育促进和保障一定的社会政治制度与路线的巩固和发展,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等等。教育的政治功能主要是培养人才、促进民主、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舆论力量主要指的是学校是知识分子集中的地方,学校的教师和学生的言论、教材、文章以及他们的行为,宣传某种思想形成某种舆论,借以影响群众,服务于一定政治经济的现实力量。从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开展廉洁教育”从而力求达到“抵制贪污受贿的行为”这明显的就是通过教育营造好的舆论氛围,体现的是政治功能。因此选择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