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儿童身心急剧变化,自我意识增强,独立性增强,特别是情感较丰富,又不易控制自己的时期是( )。(单选)
A.学龄前期
B.学龄初期
C.学龄中期
D.学龄晚期
【答案】C
【解析】学龄前期为3-7岁,对应我国学前期儿童;学龄初期为6-10岁,对应我国小学阶段儿童;学龄中期亦称“少年期”,指11、12岁至14、15岁的时期,相当于初中教育阶段,是从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因为身心的急剧变化,主要表现就是自我意识和独立性增强,情绪冲动等方面的特征,这一时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叛逆期”。学龄晚期对应的是我国的高中阶段,指14、15岁至17、18岁,也被称作青年初期,身心发展进一步成熟。综上所述本题选C。
2.在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经常会面对全体学生,特别是生理或者心理机能发生障碍,学业成绩落后的学生。教育者要对他们树立起坚定的信心,相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方面补偿性发展来达到与一般正常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教育者的这种做法遵循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特点。(单选)
A.稳定性
B.不平衡性
C.差异性
D.互补性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特点。
选项A,稳定性指的是人的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性与阶段性是相对稳定的,即只要具备基本的社会生活条件,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阶段、顺序、速度及年龄特征是大体相同的,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选项B,不平衡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是不均衡的。二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具有不平衡性。即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较为成熟的水平。
选项C,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不仅是自然性别上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表现方式上的差异
选项D,互补性是指具有生理缺陷的儿童发展的重要保障,它使这些儿童不至于因某种生理机能的缺陷而严重地阻碍其整体发展水平的实现。这一规律,也是对残疾儿童进行教育的重要依据。
题干中“通过其他方面补偿性发展来达到与一般正常人一样或相似的发展水平”中的补偿两个字,只有身心发展的互补性的具体表现是“身身的互补或者身心的互补”。ABC与题干的表述无关,故答案为D。
3.科学生产力是第一生产力,但是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前只是一种意识形态的或潜在的生产力。必须通过教育才能把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使原来为少数人所掌握的科学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为更多的人所掌握,从而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说明教育具有( )的功能。(单选)
A.再生产科学知识
B.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C.具有科学研究
D.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对科学的功能。
选项A,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科学知识的生产是直接创造新科学的过程,科学知识的再生产则是将科学生产的主要产品,经过合理的加工和编排,传授给更多的人,尤其是传授给新一代人,使他们能充分地掌握前人创造的科学成果,为科学知识再生产打下基础。
选项B,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早先科学研究只是少数人的智力游戏活动,是为了好奇心的满足。17、18世纪以后出现了职业的科学家,出现了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这被称为科学的体制化。这与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最初很多科研机构是建在大学里的。
选项C,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教育在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也从事着直接的科研工作,这在高校里尤为突出。
选项D,教育促进科研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将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教育是教育发展的要求,扩大了科学技术成果的应用领域。从而丰富科学技术的活动,扩大科学技术的成果。
题干中“通过教育才能把前人积累的科学知识传递给年轻一代,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体现了对科学技术的继承,体现了教育对科学知识的再生产作用。故答案为A。
4.现代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单选)
A.政治需要
B.科学技术
C.生产力发展水平
D.产业革命
【答案】B
【解析】在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主要靠科技进步来推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教育发展的根本动因。故答案选择B。
5.下列哪项不属于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 )(单选)
A.完成科学技术的再生产
B.促使科学技术得以继承和传递
C.使得科学研究经费增加
D.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
【答案】C
【解析】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推动作用包括以下几点:①教育能够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即创造发明新的科学技术。教育可以再生产新的科学知识和技术,并使得其得以继承和传递,但并不能使研究经费增加。故答案选择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