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寺里有个小和尚,方丈让他每天去寺后两座山外的镇上买日用品,而别的小和尚都是去山前中途平坦又近的市镇,却回来得比他还晚,他们对方丈说:“我们说说笑笑,看看风景,就到这个时候了。”小和尚说:“我每天在路上都想着早去早回,由于肩上的东西重,我才更小心走,所以反而走得稳走得快。我已养成了习惯,心里只有目标,没有道路了。”方丈闻言大笑说:“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标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练一个人的心志啊!”这小和尚就是日后声名远扬的玄奘法师。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
A.路曲心直
B.付出才能收获
C.佛心源自坎坷路
D.劣势也是优势
【答案】A
【解析】文段通过玄奘和别的和尚走路的故事的对比,说明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练一个人的心志”的道理,即“路曲心直”。因此,本题选择A项。
B项,提到付出和收获的关系,属于文段中没有提到的内容,故排除B项。
C项,论述的话题是“佛心”,属于无中生有,故排除C项。
D项,同样也属于无中生有的内容,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知识点】标题中心理解
2.公益性岗位是由政府出资扶持,社会力量筹集资金,以安置大龄就业困难群体为主,符合社会公共利益的管理、服务类岗位。以“4050”人员为主的“北京市文明乘车监督员”群体,他们在下岗中经历了自我同一性的解构,产生了自我认同危机与焦虑。然而,在文明乘车监督员这个公益性岗位中,他们逐渐地摆脱自我认同危机,在新的社会角色扮演中获得了新的群体归属、新的自我价值,在自我意义的追寻中,重新建构了自我,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
这段话主要强调:
A.公益性岗位的定义
B.北京文明乘车监督员自我重塑
C.公益性岗位从业者的主要心理特征
D.公益性岗位有助于从业者的自我认同与重塑
【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讲述了公益性岗位的定义,然后说明“北京市文明乘车监督员”群体,他们面对下岗,产生了自我认同危机与焦虑,最后用转折关联词“然而”话锋一转,作者把落脚点放在了这个群体他们在公益岗位中摆脱了自我认同危机,重新建构了自我,获得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同义替换即为D项。
A、B、C项,均概括的是转折之前的次要内容,故排除A、B、C选项。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知识点】关联词中心理解
3.对我来说,只有这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哲学家,他能同世界上所有的人和睦相处;他爱那些不赞同他的思维方式的人。应该以高尚的热情指出人类理智的谬误,但不应带有仇恨。要告诉人,他错了,并且说明他为什么错了;但不要刺伤他的心,不要叫他是疯子。
这段话主要揭示的哲学家品格是:
A.睿智、友善和宽容
B.敏锐、深刻和睿智
C.热情、坚守和友善
D.深刻、含蓄和思辨
【答案】A
【解析】根据的表述,作者认为哲学家“能同世界上所有的人和睦相处”即要具有友善的品格,“他爱那些不赞同他的思维方式的人”说明其要宽容、包容,“应该以高尚的热情指出人类理智的谬误,但不应带有仇恨。要告诉人,他错了,并且说明他为什么错了;但不要刺伤他的心,不要叫他是疯子。”说明其要聪明、有热情、要宽容,对他人犯错予以理解,对应选项,A项当选。
B项“敏锐”和“深刻”文段并未体现,故排除B项。
C项“坚守”文段并未体现,故排除C项。
D项“含蓄”“思辨”文段并未体现,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知识点】其他中心理解
4.以人均收入衡量的发展差距,本身隐含着一个资源禀赋结构上的差异,即发达地区具有相对丰富的资本要素,从而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而相对不发达地区则具有劳动力丰富和生产成本低的比较优势。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资源禀赋结构差异,无疑可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赶超的机遇。
下列说法与文意不符的是:
A.不同地区资源禀赋的差异有利有弊
B.发达地区相对来说劳动力比较缺乏
C.中西部可以利用劳动力丰富的优势
D.资本密集型产业多集中在东部地区
【答案】A
【解析】选项与文段一一对应。A项,文段论述的是资源禀赋的“优势”,“弊端”在文段中并未提及,无中生有,故A项当选。
B项,根据“相对不发达地区则具有劳动力丰富和生产成本低的比较优势”可知,符合文意,故排除B项。
C项,根据“相对不发达地区则具有劳动力丰富和生产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无疑可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赶超的机遇”可知,中西部可以利用劳动力丰富和生产成本低的优势,符合文意,故排除C项。
D项,根据“发达地区具有相对丰富的资本要素,从而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和“东中西部地区之间存在的资源禀赋结构差异,无疑可以成为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赶超的机遇”可知,东部地区在资本密集型产业上具有比较优势,符合文意,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A选项。
【知识点】细节理解
5.随着技术的发展,未来真实宠物将成为稀缺的“奢侈品”,机器人宠物则会进入普通家庭。那些对宠物敏感、缺少饲养空间或者对真实动物具有恐惧感的人群将受益,但是人类与机器人宠物产生的情感关系却会导致伦理置疑。如果虚拟宠物能够产生人们从真实宠物获得的效应,是否意味着人类与动物之间的情感关系能够真实映射在机器人宠物上?人们特别想知道未来人类随意丢弃机器人宠物的行为是否会由人类虐待动物的行为转变而来。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未来机器人宠物和虚拟宠物将被广泛接受
B.机器人宠物的出现对人类有利有弊
C.人类与机器人宠物产生的情感关系将产生伦理问题
D.机器人宠物或将改变人们对待真实宠物的方式
【答案】C
【解析】文段首先提出机器人宠物将会进入普通家庭,并指出有一部分人将会因此而受益。接着用“但是”引导转折引出重点,提出人类与机器人宠物产生的感情会导致伦理置疑,后面又通过具体的问题提出了人们到底在哪方面产生这种置疑,因此文段的重点即强调人与机器人宠物的情感所带来的伦理置疑问题,C项是对重点的同义替换,故C项当选。
A项,是对转折之前内容的概括,属于非重点内容,故排除A项。
B项,文段重点强调的是机器人宠物可能会带来的伦理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介绍机器人宠物利弊两个方面,B项偷换概念,故排除B项。
D项,是解释说明的内容,属于非重点内容,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C选项。
【知识点】关联词中心理解
课程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