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大多数研究现当代史的文章著述,都没有或很少有引文和注释,凡是带注释的学术著作,出版起来都非常困难,销量很小。但近年来,这种情况发生了很大改变。读者普遍认识到,对历史研究来说,一定要读那些严格遵守学术规范、讲究证据的著述。有大量引文注释的著作现在不仅好销,而且就连过去完全不讲究这一套的报刊,如今也动不动在文中加上几条注释。这说明历史学者对学术规范的坚持是有效的,而且规范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研究者保持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
这段文字主要介绍了:
A.规范的历史学研究方法逐渐得到认可
B.出版行业对引文和注释的重视程度愈来愈高
C.历史研究的生命力在于以史料为基础取得证据
D.历史学者的研究方法对当下学术规范起到推动作用
【答案】D
【解析】文段首句讲以前对于历史著作带注释的出版十分困难。后面用了一个转折词“但”,指出现在情况已经大有改变,接着解释了原因,尾句出现宏观指示性代词“这”,引导文段中心,根据递进之后是重点,因此文段的重点在于“历史学者规范的研究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能帮助研究者保持研究的客观性和准确性”,D项为文段重点内容的同义替换。
ABC三项均非文段中心句所对应内容,故排除ABC三项。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知识点】行文中心理解
2.文学从诞生之初,就不可避免地承载了过多的负担。作为传播思想的一种主要工具,必然要得到足够的重视。正是这种社会层面的重视,倒使得文学最基本的功能,也就是娱乐化,一直被置于最被忽视的境地。网络文学之所以能够回归文学的本来面目,是和其几乎不受约束的生长状态密切相关的。因为极少受约束,故而人人都是读者,也同时是作者,这种全民参与文学的情形亘古绝无,网络文学就此脱离传统文学而存在,并且愈发显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来。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社会层面的重视是文学脱离本来面目的主要原因
B.网络文学和传统文学的区别
C.网络文学的生命力不可限量
D.网络文学的娱乐化回归了文学的最基本功能
【答案】D
【解析】文段前半部分讲文学的状况:因为承载了过多的负担,和社会层面的重视,被忽视了“娱乐化”的基本功能。后半部分讲网络文学的状况:生长状态不受束缚,全民参与,回归了文学的本来面目。由此可知文段意在说明,网络文学回归了文学的娱乐性。D项为同义替换。
A项,文段前半部分是为了提出文学的娱乐性,进而对网络文学进行阐述,A项非重点,故排除A项。
B项,文段提到传统文学是为了叙述网络文学的状况,而非加以比较,故排除B项。
C项,文段意在强调网络文学回归了“娱乐性”,而非其“生命力不可限量”,故排除C项。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知识点】行文中心理解
3.农历六月下旬正是大理的雨季,降水比较多,此时空气中水汽较充沛,傍晚时分太阳照射地面的高度角非常低,光线在通过低空大气的浑浊气层时,其中的青、蓝、紫等短波光被散射掉了,剩下来的全是不容易被散射的红、橙、黄等长波光,又因为是在傍晚,只要阳光与云的角度合适,就会在天空出现片片红霞,光束的逐渐转移,云片的不停波动,就像一束火把在天边燃烧,因此就出现了“火把云”的奇异景观。
根据这段文字,关于“火把云”,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雨后初晴的时候常出现
B.多出现在农历六月下旬
C.一般出现在无风的傍晚时分
D.出现时阳光与云层要巧妙配合
【答案】B
【解析】B项,由文段首句可以得知,表述正确。
A、C两项,无中生有,文段并未提及,故排除A、C两项。
D项,偷换逻辑,原文为“只要阳光与云角度合适,就会出现火把云”,“只要……就”属于充分条件,而D项“出现时阳光与云层要巧妙配合”是一个必要条件关系,故排除D项。
故本题答案为B选项。
【知识点】细节理解
4.多种怪之中,最突出的是“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样的情况也是古已有之,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画,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爱,可是他自己评论,却是字(书法)第一,诗第二,画第三。
根据这段文字,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自知”中“知”是“认知”的意思
B.文章主旨在于评论徐文长的“怪”
C.在“他知”中,徐文长的字排第一
D.“自知”与“他知”不同,并不奇怪
【答案】D
【解析】根据文段首句话中的“…自知”与“他知”的迥然不同。这样的情况也是古已有之…可知,“自知”与“他知”不同,是从古至今都存在的事情,没什么可奇怪的。因此,D项表述正确,故D项当选。
A项,由文段中徐文长的例子可以看出,别人对他的看法是,画最出名;而自己对自己的看法是,书法最好。由此可见,“自知”的“知”应该是“看法”的意思,故排除A项。
B项,通读文段可知,文段为“总-分”结构。文段首句即为中心句。因此可以看出文段的中心内容并不是要评论徐文长的“怪”,而是想说“自知”与“他知”不同,不足为怪,故排除B项。
C项,由文段中的“比如明朝的徐文长,提起青藤山人的画,几乎无人不知”可知,在“他知”中,徐文长的画排第一,故排除C项。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知识点】细节理解
5.多少干部,倒在类似“大节”“小节”的认识误区中,以为“干部出点小问题是难免的,但只要干事业就‘大节不亏’”。从来没有不起眼的蚁穴,只有守不住的长堤,丢了“清政”,何以“有为”?这两者没有“大”“小”之分,都是党员干部须臾不可丢失的“大节”。
下列哪个词语,最符合这段文字所表达的意识?
A.惩前毖后
B.积微成著
C.正本清源
D.积羽沉舟
【答案】D
【解析】文段首先阐述了很多干部在“大节”和“小节”上存在误区,认为只要干大事就行,可以出现小的错误。紧接着,文段阐述没有不起眼的蚁穴,只有守不住的长堤,也就是在说小的坏事积累多了即使它是“长堤”也守不住。文段最后通过“这”总结上文,即强调一点点小小的坏事也是不可丢失的“大事”,小小的错误,小小的坏事也会造成严重的后果。D项,“积羽沉舟”比喻细微的东西可以汇成巨大力量;也比喻坏事虽小,积累下去会产生严重后果。“积羽沉舟”是对文段中心内容的同义替换,故D项当选。
A项,“惩前毖后”指批判以前所犯的错误,吸取教训,使以后谨慎些,不致再犯。文段并未提及对以前的错误吸取教训,无中生有,故排除A项。
B项,“积微成著” 指微小的事物,经过积累,变得显著。并不体现小小的错误,小小的坏事会造成严重的后果,不合文段中心内容,故排除B项。
C项,“正本清源”比喻从根源上加以整顿清理。文段并未提及“正本清源”,无中生有,故排除C项。
故本题答案为D选项。
【知识点】关联词中心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