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 )的教育理想。
A.非制度化 B.前制度化 C.制度化 D.义务教育
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我国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非制度化教育。
选项A,非制度化教育提倡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等人主张非正规教育的概念和伊里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选项B,前制度化教育始于人类早期的原始社会教育,趋于定型的形式教育,即实体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构;
选项C,制度化教育主要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教学机构。
选项D,义务教育是依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少年必须接受的,国家、社会、学校、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题干中,“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是非制度化的特征,因此,A选项正确。
2.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
A.生产力 B.文化 C.政治制度 D.科学技术
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选项A,生产力。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
选项B,文化。教育具有双重文化属性,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它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这是它与文化构成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第二,它的实践者本身又体现着文化的特质,成为文化本体。
选项D,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科学已成为第一生产力,成为整个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科学的发展对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冲击教育的传统领域,导致教育中的新与旧、先进与落后的矛盾斗争,最终促成教育的革新与发展。
题干中,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政治制度。因此,C选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合。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中国传统儒家思想把( )相隔离。
A.教育与生活 B.教育与经济 C.教育与生产劳动 D.教育与政治
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教育的特征。古代教育的总体特征包括:产生了学校;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学校具有鲜明的等级性;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尚未形成复杂的结构体系。
选项A,教育与生活。陶行知教育思想,生活教育理论。生活教育思想贯穿始终,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在陶行知的教育生涯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毕生所追求的。
选项B,教育与经济。生产力对教育有制约作用。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制约教育体制、结构的变化;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教育对社会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即教育的经济功能。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再生产科学技术知识。
选项C,教育与生产劳动。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选项D,教育与政治。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即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表现为教育培养所需要的人才;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可以促进民主。
题干中,“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意思是脑力劳动者统治人,体力劳动者被人统治,体现了古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的。因此,C选项正确。
4.小红很想利用周末去学弹电子琴,但又怕耽误学习而影响成绩。这种冲突是( )。
A.趋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双避冲突 D.双重趋避冲突
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动机冲突。动机冲突包含四类:双趋冲突、双避冲突、趋避冲突和多重趋避冲突。
选项A,同一目标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人既希望接近,同时又不得不回避,从而引起的冲突。
选项B,同时并存两种能满足需要的目标,他们具有同等的吸引力,但只能选择其中之一时所产生的动机冲突。
选项C,同时遇到两个力图回避的威胁性目标,但只能避其一所产生的冲突。
选项D,即对含有吸引与排斥两种力量的多种目标予以选择时所发生的冲突。
题干中,小红对于学弹电子琴表现出既有吸引力又有排斥力。选项B、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A。
5.学生在学习资料的过程中使用的想象、口述、做笔记、类比、总结等策略,属于学习策略分类中的( )。
A.资源管理策略 B.精细加工策略 C.辅助性策略 D.基本策略
5.【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策略。学习策略是由两种相互作用的成分组成的:一种是基本策略,被用来直接操作学习材料,如领会和记忆策略;另一种是辅助性策略,被用来维持合适的学习心理状态,如专心策略。根据迈克尔等人1990年做出的分类,可将学习策略分为三种成分: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
选项A,资源管理策略则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的环境和资源的策略,具体包括时间管理策略、学习环境管理策略、努力管理策略、学习工具利用策略和人力资源利用策略。
选项B,精加工策略是一种通过形成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使新信息更有意义,从而促进对新信息的理解和记忆的深层加工策略。精加工策略是一种理解性的记忆策略,和复述策略结合使用,可以显著提高记忆效果。记忆术、做笔记、提问、生成性学习、联系实际生活、充分利用背景知识。
选项C,辅助性策略,被用来维持合适的学习心理状态,如专心策略。
选项D,基本策略,被用来直接操作学习材料,如领会和记忆策略。
题干中,涉及到具体做笔记、类比、总结等策略,符合精加工策略。选项A、C、D均与题意不符,故本题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