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所在的位置: 首页> 教师资格证> 历年考题
2019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答案及解析
2021-03-24 09:24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1小题,每小题2分,共42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撰写于我国战国末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文献是(  )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2.“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遗传             B.环境              C.教育             D.个体活动

3.近年来我国对农村中小学的布局结构进行了调整。这主要反映了下列哪一因素对教育的影响?(  )

A.政治制度         B.经济制度          C.人口变化         D.文化传统

4.2015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明确规定,我国教育的性质和方向是(  )

A.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社会生活服务

B.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

C.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服务,为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D.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为人的发展服务

5.我国唐代中央官学设有“六学二馆”,其入学条件中明文规定不同级别官员的子孙进入不同的学校。这主

要体现了我国封建社会教育制度的哪一特征?(  )

A.继承性            B.等级性            C.历史性            D.民族性

6.我国古代教育内容中的“六艺”、欧洲古代教育内容中的“七艺”和工业革命以后出现的物理、化学等课

程属于(  )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综合课程          D.融合课程

7.2001年我国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刚要(试行)》明确规定,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实行(  )

A.国家一级管理                        B.国家、地方二级管理

C.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            D.国家、地方、学校、教研室四级管理

8.近代教育史上曾出现过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的论争,其根本分歧是(  )

A.以学习直接经验为主还是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B.以理论教学为主还是以实践教学为主

C.以学科教学为主还是以活动教学为主

D.以传授知识为主还是以培养能力为主

9.班主任王老师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详细记录了学生学习、品德、体育锻炼等各方面的日常表现,较客

观地反映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王老师的这种评价方式属于(  )

A.形成性评价          B.终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标准性评价

10.某中学在“每月一星” 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快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以示奖励,并号召大家

向他们学习,这种做法体现出的德育方法是(  )

A.说服教育            B.情感陶冶            C.实际锻炼            D.榜样示范

1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的做法主要反映了哪一德育过程规律?(  )

A.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B.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

C.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活动与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D.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2.课堂上,同学们的注意被突然飞进教室的一只小鸟所吸引。这种注意属于(  )

A.无意注意            B.无意后注意          C.有意注意             D.有意后注意

13.晓斌认为自己学习成绩好全是刻苦努力的结果。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晓斌的归因属于(  )

A.稳定的内部归因      B.稳定的外部归因      C.可控的内部归因       D.可控的外部归因

14.根据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学生解决困难和复杂的任务时,哪种动机水平最有利?(  )

A.中等偏下水平        B.中等水平            C.中等偏上水平         D.高水平

15.林菁擅长记忆物理定律、数学公式和化学方程式,这表明他的哪种记忆好?(  )

A.形象记忆            B.情绪记忆            C.逻辑记忆             D.动作记忆

16.张丽在进行道德判断时,能够超越某种规章制度,更多考虑道德的本质,而非具体的原则。根据科尔伯

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其道德发展处于哪一阶段?(  )

A.社会契约          B.相对功利          C.遵守法规          D.普遍伦理

17.韩老师常常说方琼勤奋努力,孙彤细致严谨,李冰诚实可信。韩老师描述的这些心理特征属于(  )

A.能力              B.性格              C.气质              D.情绪

18.刚进入高一,赵峰就总想“我考不上大学该怎么办”。他明知离高考还远着呢,这么早想这个事根本没

必要,但就是控制不住,以至于影响了正常学习,他的主要心理问题是(  )

A.强迫观念          B.强迫行为          C.恐惧观念          D.恐惧行为

19.谢晶在全校大会上受到表扬,兴奋不已;会议结束后,当听到几个同学议论“她有什么了不起,你看她

长得那个样”时,她又很快陷入极度苦恼之中。谢晶的表现典型地反映了中学生情绪的哪种特点?(  )

A.两极性            B.不平衡性          C.阶段性            D.爆发性

20.根据富勒等人的教师发展阶段论,衡量教师发展成熟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觉关注(  )

A.生存              B.情境              C.未来              D.学生

21.王健在课堂上玩手机,老师没有直接提出批评,而是表扬了认真听讲的冯军,王健看了看冯军,也开始

认真听讲了。该老师使用的课堂管理方法是(  )

A.直接干预          B.替代强化          C.团体警觉          D.处理转换

 

二、辨析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根据题干信息,做出相应的回答并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给分。)

22.教材编写的直接依据是课程计划。

23.遗传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24.问题解决不受情绪影响。

25.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根据题干信息,做出相应的回答并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给分。)

26.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有哪些?

27.简述学校美育的基本任务。

28.简述元认知策略的种类。

29.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根据材料中所给内容,回答相应的问题,并把答案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不给分。) 

30.材料:

王晓是我班一名对学习缺乏兴趣的学生,当其他同学在课堂上求知若渴地学习时,他却经常开小差,时而做出古怪的动作,发出干扰的声音,时而在教材上临摹插图,毫不在乎老师的批评。在多次苦口婆心劝说无效后,我决定换个思路。

经过细心观察,我发现他在班上没有一个朋友。谁也不爱理他。课间,他四处溜达无所事事,偶尔趁人不备拍打一个同学的背后迅速逃离。透过这一幕,我看到了他自暴自弃的背后对友情的渴望。

为了转变他在同学心中的不良形象,我创造时机对他表扬。这种积极的评价果然有效。他的书写从“狂草”变“潦草”,作文从数行到一页,学习有了较明显的进步。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他的一篇作文有些新意,就帮他输入电脑并加以润色,在班级网页上展示,结果被同学们热烈“点赞”;他绘画有基础,我请美术老师私下指点,他的画也上了学校的展板。同学们开始对他另眼相看,他也找回了一些自信。

在此基础上,我策划开展“伸出手、不抛弃”的班级活动,先在班干部中讨论了与王晓交友的行动计划。班干部动起来了,更多的同学参与进来,关注他、帮助他、跟他交流、找他玩的同学渐渐多起来了,被他欺负而打小报告的同学逐渐少了,他为引发他人关注的恶作剧也逐渐没有了,他终于融入了这个班集体,成为班上积极的一员,我们班也因此获得了“包容友善先进班集体”的称号。

问题:

材料中这位老师贯彻了哪些德育原则(8分)?请结合材料加以分析。(10分)

 

31.材料:

晓宁平时没有复习的习惯,还有一周就要期末考试了,他开始着急起来,并暗自发誓要考出好成绩。他觉得只要自己努力,反复背诵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所以,只要有时间他就去背一背外语单词,背课文,背语法,背数学、物理公式和化学方程式等,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连课间休息也不放过,从晚上背到深夜,早晨四、五点钟就起床接着背,以致到了头昏脑涨的地步。他从没有哪次考试像这次考试下这么大的功夫,自以为一定能考出好成绩。然而,完全出乎他的意料,各门功课成绩都很不理想。他很失望,百思不得其解,到底什么地方出了问题?

问题:

(1)简述学生应该如何有效进行复习。(12分)

(2)请指出晓宁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6分)

 

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学概述。我国的《学记》(收入《礼记》)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出现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著作,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它大约出现在战国末年。故正确答案为A。

2.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人的发展。“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体现了环境对人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B。

3.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与人口。人口结构决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比例构成及地区分布等。科学制定布局结构调整规划,做到各级各类教育学校布局合理,体现了人口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故正确答案为C。

4.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故正确答案为B。

5.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古代社会教育的特征。“六学二馆”体现了古代教育的等级性。故正确答案为B。

6.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程的类型。学科课程主要是从各学科领域中精选的部分内容,按照该领域的逻辑结构构成的知识体系。“六艺”“七艺” 属于学科课程。故正确答案为A。

7.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新课改要求施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故正确答案为C。

8.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的教育论。实质教育以传授知识为主,形式教育是以培养能力为主。故正确答案为D。

9.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学评价。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引导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善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详细记录了日常表现,较客观地反映了学生的进步与成长体现了形成性评价。故正确答案为A。

10.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方法。榜样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将表现好、进步快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并号召大家向他们学习体现了榜样示范法。故正确答案为D。

11.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德育过程基本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导之以行,持之以恒”分别对应了情、知、行、意。故正确答案为A。

12.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后注意是指有目的,但是已经基本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课堂上学生被小鸟吸引了注意力,这种情况下的注意是无目的的不知不觉的,故正确答案为A。

13.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韦纳归因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把归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定性归因和不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又称机遇)身心状态、外界环境。题干中晓斌将成功原因归因为努力,这属于一种内在的、不稳定的可控因素,故正确答案为C。

14.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耶克斯-多德森定律表明:任务难度越高,最佳动机水平越低;反之任务难度低,动机水平越高。当任务难度较高的时候,最佳动机水平应该是中等偏下的水平,故正确答案为A。

15.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记忆的分类。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我们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逻辑记忆是个体以词语所概括的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事物之间的意义和性质为内容的记忆。情绪记忆是个体以曾经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动作记忆是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也称运动记忆。对于公式的记忆属于逻辑记忆,故正确答案为C。

16.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第一阶段:惩罚与服从取向阶段。此阶段的儿童在作出道德判断时,主要看行为是否会受到惩罚。第二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的儿童在作道德判断时,主要看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是否可以得到利益。第三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好孩子阶段)。在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看来,一种行为是否正确,要看其是否被别人喜爱,能否取悦他人。第四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处在该阶段的个体对社会赞许的需求不再是道德判断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要遵守法规与社会习俗,尽个体的责任和本分,维护社会秩序。第五阶段:社会契约取向阶段。在处于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眼中,法律与道德规范是大家共同约定的一种社会契约,也是可以改变的。第六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又称良心公正阶段、普遍的伦理原则定向)。处于此阶段的儿童青少年,能够依据生命的价值、全人类的正义、个人尊严等更高的道德原则。法律条文如果与这些基本原则相冲突,就不应遵守,因为“公正高于法律”。张丽进行道德判断更领向于基于道德原则进行判定,属于普遍伦理取向阶段的表现。故正确答案为D。

17.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心理特征。性格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性格是人格的核心,包括态度特征、意志特征、情绪特征、理智特征。题干中的“勤奋、严谨、诚实”都属于性格特征。故正确答案为B。

18.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常见心理健康问题。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强迫观念指当事人身不由己地思考他不想考虑的事情,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赵峰明明知道一个想法本身没有意义,但是仍然不断反复思考,无法控制,属于典型的强迫思维。故正确答案为A。

19.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中学生情绪发展特点。青少年学生正处于身心各方面迅速发展的时期,心理矛盾错综复杂,神经过程的兴奋和抑制发展不平衡,导致情绪表现的两极性十分明显,情绪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相反情绪的转换剧烈。谢晶先是非常兴奋继而因为小事又变得极度懊恼,体现出情绪的两极变化。故正确答案为A。

20.D【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福勒布朗的教师专业发展三阶段理论指出:关注学生阶段的教师将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根据学生的差异采取适当的教学,促进学生发展,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师是否成熟的重要标志之一。故正确答案为D。

21.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杜拉的强化理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外部强化)、替代强化和自我强化。直接强化是指个体直接体验到自己行为后果(外部奖励)而受到的强化。替代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外部奖励)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是指社会向个体传递某一行为标准,当个体的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这一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励(自我奖励)。王建因为受到榜样刺激而学会遵守规范,属于替代强化。故正确答案为B。

 

二、辨析题

22.【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

课程标准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教材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

因此编写教材的直接依据是课程标准,不是课程计划。

综上所述,该说法错误。

23.【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

遗传素质是人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对人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它的作用不能夸大。而在人身心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因此,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决定因素是个体主观能动性。

综上所述,该说法错误。

24.【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错误的。

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有:思维定式、原型启发、功能固着、已掌握的知识、动机和情绪、心智技能水平、刺激呈现的模式及个性特点。

其中,动机和情绪在问题解决中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的影响。恰当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对解决问题有极重要的作用。动机和情绪的强度不够,会缺乏动力,但过于强烈则会干扰思维而影响问题解决。

因此,情绪会影响问题的解决。

综上所述,该说法错误。

25.【参考答案】

此观点是正确的。

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包含两层含义:无心理疾病和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

心理健康标准包括:智力正常、情绪适中、意志健全、人格同一完整、自我意识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性良好、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

心理的状态对于不同的人,或处于不同的社会环境,会发生变化,从无心理疾病到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因此心理健康是一个动态的、变化的、相对的状态与过程,不是静止的、绝对的标准。

综上所述,该说法正确。

 

三、简答题

26.【参考答案】

上好一堂课的标准有:

①目标明确;

②内容正确;

③方法得当;

④表达清晰;

⑤组织严密;

⑥气氛热烈;

⑦重难点突出;

⑧教学效果好;

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上好课的最根本的要求。

27.【参考答案】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美育的任务是:

①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点,使他们具有感受美(审美活动的起点)、理解美和鉴赏美的知识与技能;

②培养学生艺术活动的技能,发展他们体验美和创造美(创造美是美育最高层次的任务)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使他们在生活中体现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28.【参考答案】

元认知就是个体关于自己的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调节这些过程的能力,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

①计划策略是根据认知活动的特定目标,在一项认知活动之前计划各种活动,预计结果,想出策略,想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预估其有效性。

②监控策略是在认知活动进行的实际过程中,根据认知目标及时评价、反馈认知话动的结果与不足,正确估计自己实现认知目标的程度和水平,并且根据有效性标准评价各种认知行动、策略的效果。

③调节策略是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果发现问题,就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

29.【参考答案】

答:品德即道德品质,主要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以及道德行为四种心理成分和表现构成。

①道德认识,亦称道德观念,是对道德规范及其执行意义的认识,是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

②道德情感,就是伴随道德观念而出现的一种内心体验,是直觉的、想象的、伦理的情感。

③道德意志,是一个人自觉调节行为,克服困难,以实现一定道德目的的心理过程。

④道德行为,是实现到的动机的行为意向及外部表现,是衡量学生思想品德高低的根本标志。

 

四、材料分析题

30.【参考答案】

案例中的教师贯彻应用了疏导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长善救失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等。

(1)首先,班主任对王晓的诸多不良行为进行了多次苦口婆心的劝说,从认知入手提高学生的品质,体现了德育的疏导性原则。

(2)班主任在看到了王晓自暴自弃的行为后,创造时机对他表扬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体现出班主任可以给予学生的特点有的放矢进行教育,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3)班主任在教育过程中对王晓进行了积极地表扬并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做到了充分的尊重和信任,体现了尊重和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班主任当发现王晓的一篇作文有些新意,就在班级网页上展示,结果被同学们热烈“点赞”他绘画有基础。并请美术老师私下指点,提升了王晓的自信。说明王老师可以一分为二地看待学生并利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了长善教失原则。

(5)班主任策划开展“伸出手、不抛弃”的班级活动,用全班学生的行为促进王晓的改变,利用集体促进了个体的发展,体现了集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31.【参考答案】

(1)学生有效进行复习,防止遗忘的方法:

①及时复习;

②识记与尝试记忆交替进行;

③复习方式尽量多样化;

④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⑤重视对记忆品质的培养;

⑥注意用脑卫生,适当地过度学习。

(2)晓宁复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

第一,没有及时复习。晓宁平时没有养成复习的习惯,而遗忘是先快后慢,在学习之后没有马上复习,只在考试之前才开始复习,这时对所学知识已经忘记大半了,复习效果不好。

第二,复习方法单一,没有学科针对性。案例中晓宁认为“反复背诵就一定能取得好成绩”,忽略了复习方式应尽量多样化,忽略了多种感官参与复习等,没有针对学科采取不同复习方法,例如数学、物理和化学学科,不能只背诵公式,更应该注重理解以及实际应用。

研究表明复习需要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且分散复习效果优于集中复习。晓宁使用的是集中复习,且不注意劳逸结合,导致头晕脑胀。

第三,用脑过度。复习内容要适量,且适当的过度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案例中的晓宁“不会合理安排时间,连课间休息也不放过,从晚上背到深夜,”最后背到头晕脑胀,最终没有达到好的复习效果。

第四,没有在日常养成复习的好习惯。良好的复习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Copyright 2021 高正创新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渝ICP备19003606号-1 渝公网安备 50010802004932号